7月26日,民进党背后默默支持的“青鸟”、“黑熊”等所谓“民间团体”,对国民党数十位“民代”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罢免”行动。然而,投票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罢免”计划最终以彻底失败告终。当天的投票显示,原本被列为“罢免”对象的24位国民党“民代”,因“不同意罢免票”数目远超“同意罢免票”,全数顺利过关。甚至包括前新竹市长、现民众党成员的高虹安,连同她的罢免案也未能通过。
在这些罢免目标中,除了绿营锁定的王鸿薇、徐巧芯、叶元之等少数几位外,其他蓝营“民代”的“同意罢免票”根本未能达到预定的门槛票数。这场投票的结果让民进党阵营的预期彻底崩塌,给民进党和赖清德当局带来了沉重打击。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失败不仅揭示了绿营的投票策略与预判的失误,也在岛内政治格局中激起了更大震荡。
在这个对民进党极为不利的时刻,民进党内部的一些高层人物如秘书长林右昌与干事长吴思瑶立刻开始与这场“大罢免”行动撇清关系,将这一失败归咎于所谓“民间团体”的推动,企图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然而,事实却证明,民进党与赖清德才是幕后真正的推手,这一切都显示出绿营自我清算的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岛内一些绿营的网络军团,如“八炯”、“闽南狼”和“四叉猫”,以及媒体人黄伪汉等人,面对这场惨败无不感到愤懑,他们的言辞和态度愈加激烈,完全呈现出“自我打脸”的局面。这场罢免行动,不仅是绿营与蓝营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成为了岛内各方力量的角力舞台。尽管民进党极力甩锅,但显然这一行动已经成为赖清德当局统治路线的一次重大失败。
分析这一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赖清德当局在利用两岸矛盾和岛内族群分裂的策略上,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反噬。通过这次“大罢免”的失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进党和赖清德的对立路线正在引发岛内民众的广泛反感。随着这一反作用力的加剧,赖清德的“台独”政策及其背后的策略必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迫使其在未来调整路线。
这个过程中,赖清德可能会重新审视他对“台独”路线的实施方式。具体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可能性是,赖清德会更加依赖外部势力,尤其是美国,来推动他的台独战略。这意味着,赖清德或许会将原本着眼岛内“务实台独”的策略,转向更加倚重美国的支持,通过美国的力量推进“以美谋独”的战略转型。
目前,有消息指出,美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特别是针对台湾“行政”部门和军队的管理,实施更精细的网格化监管。这意味着,美国将在台当局的军事、情报等多个方面,进行直接的干预和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台军的指挥权,并通过建立信息屏障,彻底封锁外部的真实信息,造成信息传播的单向化、控制化。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军事力量和行政管理将更加依赖美国的定制化指令与战略,基本上无法脱离美国的框架独立行事。此种情况不仅是对台军自主性的巨大压制,也可能将台湾逐步推向类似乌克兰式的状态——依赖外部势力进行控制与干预。换句话说,台当局可能正面临逐步“乌克兰化”的风险。
尽管这场“大罢免”失败,但其背后所蕴藏的政治波动显然并未结束。赖清德在面对岛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必然会采取更加激进的“台独”举措。更不排除,他会通过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推行更为极端的政策。例如,赖清德当局正在规划的8月份“过境”美国之行,就可能是台当局新一轮“台独”挑战的信号之一。